目前网贷行业正在发生蜕变,行业的主流变为:合规为王,小平台退场,大平台被要求“3降”。
01
风险提示1:合规为王,银行存管的重要性。
合规,当前行业的焦点,监管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平台的生存,也牵连着万千投资人心。
(合规检查流程图)
平台合规检查包括机构自查、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三个环节,行政核查后对P2P网贷平台进行分类处置,允许符合标准的平台接入信披系统和产品登记系统,通过运行检验的平台方可申请备案。
目前北京、浙江、上海及深圳已经进入行政核查,处于自律检查的11个地区包括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河北、江西、山东、山西、深圳、天津、云南。
据业内人士透露,行政核查阶段,监管会从诸多层面考量平台,如:平台兜底实力,换句话说就是看谁的干爹强,关系关联程度;业务是否真实,对于这一样,监管的策略是除抽取样本检查外重点放在对存管银行数据的检测。
而今是大数据时代,一切以数据说话。金融办根据平台于互金协会对接的数据、银行存管系统后台数据以及平台上报的核心实时数据,三种进行横向对比,达到监管的最佳效果。
银行存管系统数据为监测的核心,实现监管效力最大化,为何这样说呢?
首先,数据横向对比,平台造假成本增高,风险加大。
平台上线存管系统后,每一笔存入和支出都需通过银行存管系统,出借人需要实名注册投资,借款人也需要实名注册才能借款。
以往平台可能通过批量购买借款人信息进行作假,存管数据未进行披露,多家平台即使购买假信息也难被发现,但现在不行了,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后,一个借款人信息出现在多家平台进行借贷,监管方就会找平台喝茶了。
也就是说,以往一份完整的借款人假信息可以卖给多家平台,如今只能给一家,成为一次性产品,成本加高,平台想造假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其次,披露存管数据,平台不可能再大笔冻结或套现资金。
曾经有平台是这样运作的:平台内部调整产品结构,为应对流动性风险,该平台就与银行协商,冻结了1个亿,当平台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如今是万万不可能的,检测到有资金冻结,监管必定一探究竟。
上述两点强调了一个事实:银行存管系统数据披露的重要性;引出第一个风险提示点:远离现如今还未对接银行存管的平台,不要再投资P2P银行存管白名单外的平台。
截止目前,已有43家存管银行通过系统测试,进入存管银行白名单,具体信息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存管银行进入白名单并不代表平台安全,但未进入一定不能去投资。毕竟银行存管是合规的必要条件。
02
风险提示2:小平台退场,这些平台要警惕。
小平台是最近最热的议题。
从已开始清退工作的湖南、杭州、北京来看,大有将待收1亿以下一刀切的趋势。但从全国来看,小平台大概率不会被一刀切。
从第三方调查数据来看,目前1亿元贷款余额以下平台的金额合计占行业待收金额的1.47%,但是总额也近100亿元,金额还是不小的。
若设置1亿元贷款余额的门槛会导致多地的平台数量出现骤降,尤其是部分P2P网贷的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辽宁、湖南)将出现无达标平台的情况。
(各地区涉及平台数量占比)
“一刀切”的结果,不仅会导致部分地区网贷平台所剩无几,也不利于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以规模论进行“一刀切”或许并不合适,平台硬着陆受伤的还是出借人,希望监管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退出机制,“一刀切”更因地制宜,网贷平台是否存活下去,合规与否才是首要因素。
当然作为出借人的我们,与其思考“小平台良性清退下如何保障自己本金”这一问题,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去触碰这些小平台。
风险提示二:看不懂的,底子弱的,待收低于1个亿的平台就不要再投资了。
杭州、北京、广州、深圳、上海这几个金融城市的小存量平台。名单仅供参考,提示注意和及时规避这些平台风险,不代表一定会被清退。
03
大平台被要求3降,是利好还是利空。
2017年6月,央行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写道各省领导小组在整治期间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辖区内从业机构数量及业务规模双降。
今年6月和8月,北京市网贷监管部门和全国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小组也分别重申双降问题。
今年6月,北京市监管部门要求:“各网贷机构不得增长业务规模、不得新增不合规业务、存量违规业务必须压降、资金端门店必须逐步关停、资产端门店数量应予以控制。”
前几日,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在财新峰会上提出,将从五个环节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整治。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环节为“存量整治”,将以往的双降进一步细化为三降:降余额、降人数(机构人员)、降店面。
历史来看双降是监管一直以来的要求。北京在启动行政核查时,重申降余额,并提出三降,其中的深意有几何呢?
首先,大环境下,北京提出“三降”,目的还是为了降风险。网贷投资属于小额分散投资,规模越大影响的群体也越多,控制平台的规模,为的是一旦平台出问题,降低影响范围。
其次,可以说北京是P2P平台的重地,监管严格一点也不为过。数据显示,北京市平台数量为244家,占正常运营的1231家平台的20%;其中北京待收余额在10亿以上的平台有38家,其中30亿以上的24家,50亿以上的18家,数量远超其他地区;截止今年10月底,北京市网贷行业待还本金为3431.06亿元,占整个网贷行业8322.8亿元待还本金的41.23%。
最后,降人员、降店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减成本,减轻平台的运营压力,但是对那些靠大量线下门店获客的平台却是利空。从平台来看,平台的营收-盈利,主要来源是贷款服务费、管理费等,因此可以这样说待收规模-成交量规模决定了平台的盈利能力。一旦平台规模下降,营收减少,短期内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平台收入减少进而导致亏损,如果长期亏损,难以缓解,很难说最后亏的会不会是投资人的本金。
生存是永恒的话题,想要生存下去必须不断思变,以谋求进去之道。当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现状时,只能顺应时代、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和监管备案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可能将成为平台面临的一大难题。
剩者为王!